唐老师,您好!

在教会信徒中经常说到一个人的信仰生活少了,聚会少了,或者是他的行为和基督徒身份相差甚远时,就会被视为软弱了。我想问,关于软弱是否还有其它的解释?

平安,

教会经常会用 “软弱” 来形容一个信徒聚会减少、信仰生活冷淡,或者行为与基督徒身份不一致,这是一种软弱,只是圣经里面提到的 “软弱”,有身体的疾病或者衰弱 (历代志下 28:15,诗篇 109:24);有信心上的不足、在真理认识上不够坚固(罗马书 14:1);有身体或情绪上的软弱 (马太福音  26:41);肉体不能胜过心灵的愿望,或面临试探时的无力(哥林多后书 11:29)。保罗告诉我们在承认自己软弱时,才能经历神的恩典与能力(哥林多后书 12:9-10)。

软弱并非全都是消极的,有些信徒通过软弱能够更深刻地认识神,让软弱成为信仰成长和依赖神的契机。所以,软弱不仅是挑战,也可以是信徒与神一种亲密的、经历爱的机会。

唐老师

唐老师,您好!

我想请问一下,您认为现在还有先知预言的恩赐吗? 还有,持续性的启示还在吗?如果在,如何能找到呢? 谢谢您帮忙解答这些问题。

 

平安!

这是一个涉及到基督教神学中核心教义的问题。

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两个概念:

  1. 先知预言的恩赐:指从神而来的、超自然的启示或话语,旨在教导、鼓励、安慰或警示个人或教会。
  2. 持续性的启示:指在圣经正典完成之后,神是否仍然通过圣灵给予关乎整个基督教信仰和教义的全新启示。

对于先知预言的恩赐,新约圣经提到圣灵赐下各种属灵恩赐,包括预言(哥林多前书  12:10;14:1),早期教会确实有人领受过 “预言” 的恩赐,不过今天福音派教会多认为 “启示性的预言” 已经停止,因为圣经正典已经完成,神的启示已经完全(启示录22:18-19),今天如果有所谓的 “预言” ,也应该只是一种 “劝勉、提醒与造就”,而不是关乎教义的启示、带有新启示的权威性。

至于持续性的启示,当中有两个层面,那就是: 特殊启示和普遍性或引导性启示。 大多数正统基督教派认为特殊启示已经停止,因为圣经已经是终极权威;不过,持续性的圣灵光照与带领 则仍然存在,因为神会借着圣灵、祷告、遭遇以及弟兄姊妹的劝勉等方式来引导祂的儿女。

作为信徒我们每时每刻都需要用圣经来分辨一切的信息(帖撒罗尼迦前书 5:21 ),要恒切祷告,要扎根于圣经以能寻得敬虔的辅导,任何与圣经真理冲突的理论或教导都必须拒绝,因为唯有来自神的才会引领我们懂得如何更爱神、更爱人、更谦卑的顺服主基督的吩咐。

唐老师

 

 

唐老師,您好!

我有一個問題想問一下。 今天跟朋友一起吃飯,飯桌上朋友的朋友聽説我是基督徒,他就說他也是基督徒並且是一個被聖靈充滿的人,因為多年前他曾經被一位牧師把手按在他的頭上為他求聖靈充滿,當時他感到有一股不一樣的靈進入體內,他知道那就是聖靈,後來有一次他給兩個突然覺得不舒服的年輕人按手求聖靈治病,兩個年輕人馬上好起來,從此他知道自己確實有聖靈內住,不需要去教會,他還一再強調說聖經清楚指出,人若不藉水和聖靈的洗就不能成為基督徒,老師,我覺得他説得不對,但是我不知道如何反駁,您能幫助我解答這個問題嗎? 等候您的回覆,謝謝您。

 

 

平安!

你質疑他所説的是一個正確的態度,當我們有信仰上的困惑時非常需要謹慎地根據聖經真理來分辨。你這位朋友的朋友對聖靈的說法在幾個關鍵點上偏離了正統基督教的教導,主要集中在聖靈充滿的經歷、屬靈恩賜的目的、以及回到教會去的必要性上。

聖靈充滿是持續的經歷,並非一次性的感覺,主觀感受不是唯一或最高標準。被聖靈充滿的目的是生命被神的靈掌管、得能力活出基督、服侍神和教會;

屬靈恩賜(治病能力等)是神的主權,目的是建立教會、榮耀神,而其真偽需要綜合檢驗如:是否符合真理、是否高舉基督、當事人的生命如何等,不能單憑恩賜斷定一個人的整體屬靈狀態或作為不需要教會的理由。

回到教會敬拜神是絕對必要的行動,因為教會是基督的身體,信徒必須委身其中。 脫離教會是違背聖經明確命令(參閱希伯來書 10 章 25 節)和聖靈建立教會的旨意。他聲稱 “有聖靈” 就不需要去教會,這恐怕是嚴重的屬靈驕傲和錯誤。聖靈內住是因信基督而發生,是信徒身份的印記。 約翰福音 3 章 5 節講的是重生的根源(“從水和聖靈生的”),與是否參與教會生活無關。

這位朋友的朋友說  “感到有一股不一樣的靈進入體內”, 無論那是不是聖靈,他對這些經歷的解釋和應用顯然都是斷章取義、偏離了聖經的全面教導,尤其是 “有聖靈內住,不需要去教會”  是與  “不可停止聚會” 的教導相左,誤解和曲解聖經都是極其危險的事情。

另外,“成為基督徒” 是指一個人因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而稱義得救 (見羅馬書10:8-10);一個 “因信稱義” 的人必有聖靈 (即神的靈)內住,這不是人的感覺而是神給予人的應許(使徒行傳1:8;2:38;羅馬書 8:9;13;哥林多前書 6:19)。

唐老師

唐老師,您好!

明天是主日,但是我不想去教會參加崇拜,因為每一次去都沒有什麽得著,大半年來生命也不見得有什麽成長,教會的人表面很和氣,實際上很冷漠,講員所講的有時好像頭頭是道,但是他們的生命似乎也沒有什麽亮點或光環,我總覺得他們只是在上班,不是用心在傳講神的話! 我知道我不應該論斷他們,但這是我內心的壓抑因為我得不到屬靈的喂養,唐老師,我不去教會是否會得罪神呢? 教會不好我是否還是得堅持忍受呢? 希望得到您的回應,告訴我該怎麽做。 謝謝您。

 

 

平安!

教會是神的家,也是我們逐漸成長和見證基督的地方;在教會學習忍耐、包容、饒恕、愛人,本身就是重要的屬靈功課。 世上沒有完美的教會,但基督是完美的元首,我們當向神支取力量以學習去愛這個不完美的群體。

神從來不會關注我們是否每個主日準時坐在教會的椅子上,神所關注的是我們是否真心渴慕祂、領受祂的慈愛。 我們經常把教會當作屬靈加油站,一加滿油就離開;聖經描繪的教會是 “身體” (參閱哥林多前書 12 章),每個肢體都要發揮自己的功能,如果你持續感到在教會沒有得著,這也許是神在呼喚你改變現時的狀況,從等候領受的人變成願意付出的行動者,以自己生命的見證去燃起身邊人心中的火。

真正使我們獲得成長的不是完美的教會,而是在破碎的環境下學會如何努力效法基督,好讓自己的生命更加豐盛。

唐老師

 

唐老师,您好!

我丈夫昨晚回来显然又喝醉了,我问他怎么又是这么晚才能下班回家,他没回答但是脸上有怒气,我问他吃饭了没,他又不答,我只好走开,这时他大吼,干嘛不给我做饭,然后就朝我打了一拳,这是他半年来第  3  次打我,上一次险些把我右手腕给打折,那天我从医院包扎回来,他看着我受伤的手,没道歉,但是眼中有怜惜也有满满的歉意,他看了我一眼然后默默走开。 老师,我知道他仍然很爱我,我家人和朋友都叫我离开他,但是我不舍,我们相处了两年多才结婚到现在都快 4 年了,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问题让一个文质彬彬才华洋溢的人变得如此暴戾,他内敛寡言,我们交往的时候都是靠着彼此间的默契而能结成夫妻,但是今天这默契似乎不存在了!

半年来我们能坐下来说话的次数少之又少,我每天带着眼泪为我们的婚姻和为他祷告,我知道他内心一定有某些难言的苦,我求神坚固我爱他的心,给我等候的耐性,我尊重婚姻,我记得结婚时的誓言,我不会在他不好的时候忘记了结婚时亲友纷纷祝我们白头偕老,妈妈略知我的情况感到很心疼,我安慰她说,神会带领我们走出低谷,我们一定会好转的。 老师,我有时很茫然,我这么做究竟是傻还是对?没有人能够明白我,您能明白吗?

 

平安!

我能明白你对这份感情的珍惜以及想要挽救婚姻的努力,信里字里行间都能看到你对这份感情的不舍,局外人也许不能完全理解,但是,神知道你尊重婚姻的心。

除了继续祷告寻求神的带领和帮助以为,请你务必注意自身的安全,要给自己保留一个底线,要记得家暴不能被容忍和忽视。你丈夫半年内三次酒后的暴力行为恐怕已经形成了一种模式,无论他内心有多么难言的苦衷,都不能成为伤害你的理由。所以,为了避免再次受到伤害,暂时分开也许是一个值得你认真考虑的选项,不仅是为了保护你自己,也是给你们的婚姻一个重新审视和改善的机会;你丈夫需要正视并解决自己的问题,不管是酒精成瘾还是深层的心理困扰,显然都很需要专业人士的及时介入和帮助。

唐老师

 

 

唐老师你好,

最近听到一首教会诗歌,里头提到  “圣灵我好爱你”,像这样类似敬拜圣灵的歌词,对于在传统教会长大的我感觉怪怪的。请问这些歌词是否符合神学教义呢?   圣经从来没有提到这样的词句。

 

 

平安!

从三位一体的教义来看,圣父、圣子、圣灵是同尊同荣、同为真神。  圣灵不是一个力量或是神的 “工作方式”,而是有真正的位格,祂是神 (参阅使徒行传 5:3-4),同样配得我们的敬拜。

虽然圣经中没有出现 “我爱你,圣灵”  这样的直白表达,但没有禁止我们与圣灵建立个人的关系,保罗在 《哥林多后书》 13:14   提到:“愿主耶稣基督的恩惠、上帝的慈爱、圣灵的感动常与你们众人同在。”   这里提到圣灵与人的亲密互动,是一种可以体会、可以回应的关系。

敬拜圣灵并不等于忽略圣父或圣子,而是承认三位一体的神都值得我们敬拜。 现代敬拜诗歌多强调与神的关系与亲密,有时用词可能会比较感情化,这在传统的教会中确实可能会让人有不一样的感受。

“圣灵我好爱你”   虽然不是圣经原文的句子,但从三位一体的神学来看,还是可以理解和接受,只要我们是在尊崇和敬畏神的前提下表达对神的敬爱。

唐老师

 

尊敬的唐老师: 您好!

我主外一个女朋友最近面临抉择是否要生二胎,她夫妻俩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他们:那就是现今环境污染严重 ,新冠肺炎疫情流行以后人的整体抵抗力下降,他们觉得生孩子就是造孽,对于出生的孩子一点益处都没有。 我做为她的密友,不懂怎么回应。 其实我自己也认为她说的有一定道理 ,但是作为基督徒有可能会多一个好处就是即便把孩子生在苦难的世界, 但是因为信会多一点对主的信心,不至于觉得把孩子带到世界来就是把她/他生在水深火热中。

想跟老师探讨一下这个方向的问题: 生孩子到世上,对孩子来说有啥好处?

 

平安!

从神造人的目的来看,祂按照自己的形像造人,这本身就是为了彰显祂的爱并荣耀祂。 人既是被造物,就理当遵行造物主所赋予的管理责任与使命,比如 “生养众多” 和 “治理这地”  以此来荣耀神。 所以从根本来说,生育原是上帝的旨意,但是该不该生或生多少,往往是人自己的选择而没有寻求神的美意。

我们只看到地球越来越不适宜人类居住生存,而不愿意也不想知道世界充满苦难背后的原因是人的罪所导致; 不想也不愿真心认识造物主,向祂认罪悔改,求祂施行拯救,由于循着这种本末倒置的思路,人很容易的就会得出一个 “生孩子没有什么好处” 的结论,而这对于一些无法或不愿意承担养育责任的人来说,生育不仅对孩子无益,对世界也无益,似乎只是在徒增一个罪人而已。

细想一下,无论哪个时代人的生命里都伴随着苦难和挑战,古人同样需要面对瘟疫 (例如黑死病,西班牙流感等) 和无数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大小战乱,然而再想想,生命也并非只有苦难,创世记第一章让我们看到当神创造宇宙万物时,祂看每一样都是好的,所以人的生活里充满了无数美好的事物如阳光、空气、自然、艺术、音乐、美食、神与人、人与人之间的连接等等,我们只要用感恩的心去欣赏神所赐予的一切,就能教导和鼓励孩子去探索、去感受、去接受生命的美好。

作为神的儿女,我们知道世界有苦难,但是我们也知道在主里有真平安。 孩子若能在基督里成长,学到爱、怜悯、宽恕等,就必然会在困境中找到从主而来的力量和盼望,从而会有喜乐。

诗篇 127:3  告诉我们: “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他所给的赏赐。”

唐老师

唐老师您好:

前几天跟一个姐妹探讨了人是否有位格这个问题,但还是不能很确定,请唐老师为我解释一下。谢谢。

 

 

平安!

位格是哲学和神学的术语,基督教华人用得多。

在英文词汇里位格与一个人或独立个体是同一个单词,它可以理解为具有自我意识、情感意志和理性认知的生命中心,但是当被用在神学上的一个专有名词时,它是特指圣父、圣子、圣灵,祂们共享同一神性却又彼此区分,是关系性的存在,每一位格都有其独特性但却完全合一,共同拥有同一个神圣本质,那就是神性。

人是按神的形象和样式所造,被神赋予了理性、意识、情感等的位格性,因此人能与神建立有生命的联接,也有能力与他人建立位格间的关系。不过,人类的位格有限,且因为受到罪的玷污和扭曲,但是上帝的位格是无限、是绝对的圣洁和完美,所以,虽然人具有位格性,但与神的位格完全不能相提并论,我们经常说神有位格,而人有人格。

唐老师

唐老师好,

我想问一下: 对于有敌意又看不上我、处不来的人,我心里如果饶恕了她,是否可以删除她微信好友,再也不联系呢?  这么做是不是并非真正的饶恕呢?  我心里其实已经不恨她只是不想再跟她来往,老师,我当怎么做才对?

 

平安!

主耶稣教导我们要饶恕人 (参阅马太福音 6 章 14-15 节),而饶恕的核心是释放自己心中的怨恨,不再让对方的过错控制你的情绪,但这不表示你必须无条件地接纳对方的一切行为,也不意味你必须继续与对方保持密切来往的关系,除非双方都本着爱神爱人的缘故,愿意和解。

圣经也教导我们要有智慧地与人相处,箴言 22 章 24 节说: “好生气的人,不可与他结交;暴怒的人,不可与他来往。”   如果一段关系里充满了敌意、伤害或负面影响,彼此不主动联系,则保持距离是合宜的,甚至是有必要,因为要避免让彼此受到进一步的伤害。 不过,切忌不要在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突然删除对方的微信,因为微信不同于电话号码,它有明确的 “好友” 功能,删除微信意味着删除好友,尤其是当对方悔悟了想找你道歉时,发现自己被拉黑,会加重那本来可以化解的敌意。

我们每个人都是罪人,都会伤害他人也会被伤害,只是在一段受伤的关系里,我们无论是被伤害者,还是有意或无意的施害者,都需要求神怜悯、医治,为自己也为对方祷告,求神赐智慧、加能力,让自己能尽快走出受伤的情绪。 当自己问心无愧,且能善意待人、不以恶报恶、尽力与人和睦的时候,别人再大的敌意都不会再伤到我们,因为伸冤在主,所以我们宁可让步,听凭主怒。(参阅罗马书 12 章 17-19 )

唐老师

唐老师: 您好!

我想帮一个朋友咨询一个问题:  她几十年来一直都很怕黑暗环境,说只要一进入黑暗环境,眼前会看到各种可怕的东西。 这种惧怕心理一直如影随形跟随她几十年,很痛苦。 请唐老师帮忙分析一下她这个困境怎么破呢。 谢谢。

 

平安!

你朋友几十年的怕黑经历,恐怕已形成某种根深蒂固的现象,影响了她的生活质量,而这种情况下简单的行为调整相信不会有很好的效果,因为她不只是怕黑,甚至还会在黑暗中看到可怕的东西,这显然不是怕黑那么简单,很可能跟她过去的一些经历或潜意识有关。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 你作为她的朋友,是否可以建议她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聊聊,特别是擅长处理创伤、焦虑或恐惧症的专业心理咨询师,通过专业的方式梳理她内心深处的恐惧,也许可以慢慢找到背后的原因,一步步走出困境。

基督徒在害怕的时候往往会寻求神的帮助,因为我们知道在我们里面的是大过所有的,所以会愿意倚靠神的力量去解决一般害怕的问题。 倘若你的朋友也信主,不妨多带她祷告、亲近神,向神寻求往前行走的智慧。

唐老师

 

 

 

下一页 »